今天的日期是: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022-84111444
法音宣流
访 台 随 笔

    2007年4月, 我去了一趟台湾。至今,我的意识还常在宝岛上留连。每当人们谈起台湾,我自然也联想起在台湾的日子,有些情景、细节还会清晰的浮现出来。 

  作为一名年轻佛教徒,我是第一次到台湾内心自然十分激动。在香港飞往台北的华航班机上,顺手从行李包里拿出一张台湾地图,仔细阅览起来。地图上“台湾”这个神圣的名字,让我想起那美丽的日月潭,鹅銮鼻上那闪烁的灯塔……多少次梦里神游!

  这张地图,也让我想起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升起的紫荆花区旗,想起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升起的莲花区旗,更想起了台湾诗人李一羽:“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都是中国人,谁无思乡情,归去来兮!”

  都说宝岛迷人,都说福建离台湾好近好近,可由于不能直航,我们台湾之行不得不绕道香港。在香港办理入台签证手续很顺利,8个人的团组前后花了不到30分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徐徐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邀请我们赴台的台湾省佛教会王先生早就在那里迎候我们了。由此,我们天津市佛教协会参访团开始了为期10天的台湾之行。

天津市佛教协会  妙贤

概述台湾 

  台湾是由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推挤而形成的岛屿,历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1544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登上台湾岛,惊呼“福尔摩沙”,至此奠定了“美丽宝岛”的印象。1554年这个名字出现在葡萄牙的地图上。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并在岛上修筑城堡。1661年明代将领郑成功率军渡过海峡,打败荷兰人,收复了台湾。1684年春,清政府将台湾划归福建省,于1875年取消了渡台限令,开放台湾海峡,大陆的汉族大量移民至台湾,在岛上繁衍生息。至此台湾与大陆、与祖国成了血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对。北有日本琉球群岛,南接菲律宾群岛,是地球上其他各州往来亚洲的必经之地。整个台湾除了台湾本岛外,还包括澎湖群岛、金门、马祖、绿岛、澜舆岛等,面积约36000平公里,其中近70%的面积为山区。玉山为主峰,海拔3990公尺。台湾行政区划为2个直辖市、5个县级市、16个县。共有人口24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70%。

    由于台湾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台湾拥有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岛上明珠日月潭的绮丽山水景观、蜿蜒阿里山森林的高山铁道、花莲太鲁阁峡谷峭壁、热带南国风光的垦丁自然公园、风景如画的恒春半岛、花东县绵延百里的公路风景区和天然海滨浴场等,无一不是天生丽质、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

台北印象 

  此行的首站是台北市。台北市作为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应该是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与行前听已经来过台湾的朋友所述的情况相近,整体感觉是台北市政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已明显不及内地像上海、北京、深圳这样的大都市,新的现代化建筑比较少,传统的味道更浓一些,从而也显得更有人情味。特别是像仁爱大道等几条大街,依然大树参天,绿化也保持得非常好。街两旁的建筑虽然略显陈旧,但建筑质量明显高于内地。也许是台湾处于地震带的缘故吧,这里的建筑非常注重防震功能,稍新一些的建筑大都是工字钢结构,逃生装置也配备得更齐备一些。我注意到我们住的酒店客房内和酒店对面居民楼的阳台上都备有可以在发生意外时借助绳索逃生的缓降装置。市区街道两侧几乎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商店、小吃店、杂货店和其他服务机构,可以感觉到这里居民的生活还是相当富足和方便的。虽然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已从“四小龙”之首沦为“四小龙”之尾,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整体经济已经发展到GDP人均一万五千多美元的水平。所接触到的台北市民都非常热情,乐于助人,你想打听事情还是问路都会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人感觉到要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保留,似乎在这里体现得更充分一些。台北市的街道名称大多与中华传统文化或内地地名有关,如“仁爱大道”、“忠孝大道”、“南京路”、“重庆路”、“天津街”等等,让我觉得那位阿扁先生要在这块土地上“去中国化”确实任务也太重了点。他可以不费力地把总统府门上的蒋记色彩的牌匾换掉,但要在台湾这块中华文化浸润了多少代的土地上抹去中国的印记,可就让人有点蚍蜉撼树的可笑之感了。 

  在台北逗留的两天中,我们先后游览了士林官邸、故宫博物院、阳明山国家公园、台北101大楼等地。士林官邸是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女士居住多年的地方,近年来才对游客开放。园内鲜花缤纷,古木参天,中西风格的花园各具特色,争奇斗艳,令人有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之感。蒋宋夫妇当年居住的两层小楼背依青山,掩蔽在一片浓浓的翠绿之中,虽历经风雨,仍然给游人留下几多神秘的色彩。曾几何时,这里还是警卫森严的“皇家禁地”,转眼之间,游人如织,令人空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之感慨。故宫博物院距士林官邸不远,同在台北市士林区,是台湾之行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博物院内的藏品多达65万多件,包括书法、绘画、善本书籍、铜器、玉器、陶瓷以及珍玩等,其中典藏精品甚多,如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肉形石,历代宫廷收藏的书法名画,价值连城的青铜器皿和陶瓷珍品,承自清宫的藏传佛教文物、清代文献档案和皇室珍玩等等,很多藏品都让人有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之感。特别是有缘看到我所一向佩服的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人的笔墨真迹,实为人生一大幸事。当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近两万箱故宫、颐和园、国子监的文物南迁,先至南京,又辗转西迁至贵州与四川等地,国内曾拍摄过描述此事的电视连续剧。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率残部撤往台湾时将其中的三千余箱文物精品一并带往台湾。这批文物先暂置台中雾峰乡,1965年才再迁至台北现址并于年底开始公开展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精品大多来自这批文物。两地同胞骨肉分离,历史文物也难逃厄运,遭尽颠泊流离和分离之苦,不知何日可将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合二为一,让洋洋大观的华夏文化能将其更为完整恢宏的全貌示于世人,此一叹也。阳明山国家公园位于台北市的正北方,海拔443米,以天然的溪谷、温泉、瀑布和森林公园著称,是全台最大、景色最美、最具自然风味的郊野公园。公园的前山部分旧称草山公园,园内多亭榭,低山清溪,小桥流水,王阳明先生的塑像屹立其间,更有花钟、杜鹃园等去处,是大陆游客常去的地方。公园后山部分才是阳明山公园胜景的精华所在,是阳明山风景区的代表。尤其是每年春季,满山的杜鹃花、樱花、茶花、桃花、杏花等竞相开放,遍山姹紫嫣红,花影摇曳。著名的阳明书屋也座落其间。阳明书屋旧称中兴宾馆,1959年在蒋宋夫妇亲自指导下兴建,曾多年作为蒋宋夫妇居住地并成为当年的权力中心。1975年蒋先生去世后,这里成为国民党集中保存党史文献的地方。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国民党把它捐赠出来,这里及通往此处已封闭二十多年的中兴路才逐渐向社会公众开放。

台湾佛教印象 

  台湾佛教的传入,有文字记载的可以上溯到郑成功1661年收复台湾以后,大陆移民大量进入台湾,随之将闽南和广东佛教传入台湾。由于台湾在古代社会自然条件很不好,除了地震、台风、海难等灾害外,还有热带瘟疫、疟疾等种种疾病。在灾害和疾病面前,人们纷纷祈求神明给予保佑。因此,台湾民间信仰和对各种神灵的崇拜十分普遍与盛行。由于台湾文化是郑成功占领台湾时奠定的,于是台湾的佛教信仰以大陆的佛教为源头,与台湾民间信仰相融合,深深扎根于台湾民众之中。

  2007年4月18日至4月27日,在台湾省佛教会和立法委员沈智慧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以智如法师任团长,李仁智局长、肖凤祥局长任顾问的一行8人赴台湾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在十天的时间里,我们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从台北、台中、嘉义、台南、屏东、高雄到花莲等,一路参拜和考察了10余座寺院和四大山头,访问了二十几位法师和居士,受到各方面的热情接待和欢迎。充分体现了台湾佛教界广大信众对大陆佛教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怀,感想良多。台湾佛教的兴旺与发达,令人兴奋与神往。

  我们的代表团是天津市宗教界有史以来首次组团出访宝岛,市宗教局李仁智局长又亲任顾问前往,可见重视程度且又肩负着天津佛教界与台湾佛教界开展友好交流、增进法缘道谊的重任。来到首座名刹法鼓山,便受到住持果东大师、副住持果品法师的隆重接待并共进午餐。果东大师深情的说:两岸佛教同根同源、大陆和宝岛的人民都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亲,开山圣严长老祖籍就是在江苏,祈望佛法利益大众,给两岸人民带来安乐。台湾佛教在教法传承上源于福建,所以关系特别密切。智如团长与李局长更是盛情邀请下次一定到天津参访,看看天津的日新月异的巨变和数万台胞生活的地方,法师愉快接受了邀请。双方谈话是那么热烈,那么急切,那么投入。耐人寻味的是,“三通未通、佛教先通” 两岸的交往,国家的统一,在这一刻是那样令人期待!

  在台湾的日日夜夜,我们和新老朋友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三通”,是统一,是源远流长的联系,是隔不断的亲情。

  代表团一行在屏东受到屏东佛教会理事长见引法师的热烈欢迎。屏东县佛教会的副理事长们及各寺院住持全部出席。台湾的原住民热情奔放,欢歌载舞,列队欢迎,歌声笑语不断,李局长受客人的热情感染,和原住民一起高唱起“我们都是一家人”,代表着两岸人民的心声,歌声在祖国宝岛台湾的上空久久回荡。

  参礼南投县中台禅寺,该寺的建筑,是以现代化的技术,融汇古今中外的建筑特色,一方面保存了古代丛林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具有时代的新意,建筑最高点达150公尺,总容积为26000坪,所需经费约30亿新台币,从由侧面来看,建筑主体仿佛是位行者,在青翠的山峦中禅坐,禅意十足;象征“悲智愿行”的四大菩萨殿,沿用古寺琉璃瓦面斜屋顶的传统风貌;地上一楼前方的长廊,则撷取了“西方宗教建筑”的长处。天梯两侧棱线,看似“金字塔”的造型;此外还有禅堂、教室、讲堂、大寮、寮房、关房,公园等设施,整个环境规划完善,俨然是清净佛国,人间净土。

  参拜了由星云大师秉承“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育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理念和宗旨于1967年创建的佛光山寺。前年大陆特准佛指舍利迎奉来台便供养在此,星云大师的名字也从那时起便让我如雷贯耳。他一生致力推广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对宗教、历史、文学的研究都有相当深度,且著述多多,如《释迦牟尼佛传》、《星云禅话》、《星云法语》、《星云说偈》、《星云日记》等,在佛学界和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今日到大师创办的佛光山寺虽然来去匆匆,仅瞻仰了大佛殿、大雄宝殿、佛教电视台等,仍感受到了几许不同之处。一是感觉到特别心静。二是布局令人心情特别舒畅,如经由华藏玄门拾阶而上,沿途栏杆上警词妙句发人深省,经成佛大道往大雄宝殿,格局宽敞大气。三是很多细微之处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接待我们的高山茶竟是那么甘甜,品质之高出乎意料,到净身处(洗手间)净身,竟有两台电扇从不同角度吹来,令人浑身清爽通泰。可谓不虚此行。 

  在护国清凉寺、台中慈龙寺、慈明高中、妙云兰若基金会(印顺长老闭关处)、花莲慈济功德会等地与台湾佛教界和同胞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法谊、再次共同确认并深化了“两岸佛教同根同源”、“两岸一家亲”的共识。此次访问在台湾佛教界影响广泛,意义深远,成果颇丰。

  台湾佛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台湾经济繁荣,寺院财富大量聚集,但台湾佛教寺院的僧人,生活却十分简朴,清贫守道,令人敬佩。在我参拜的众多寺院中,一般的僧人的单资在500台币到5000台币之间,相当于人民币110元至1100元。在台湾,如此收入是极其低微的,大约只有社会务工人员工资的五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僧人们的寮房里全部是木板床和草席,没有空调而是用电扇消暑。还有许多寺院,多数都是僧人们自己打扫卫生、做饭,更有一些寺院,建筑工程自己设计,僧装自己生产,僧人们动手做学多事情。而在生活上,极其简单:茹素、单身、僧装,许多僧人坚持过午不食。如此的道风与修行,加之僧人之中有许多大学问家,在如此物欲横流的台湾社会,他们如此严持戒律,淡泊名利,依教奉行,苦修苦行,与社会上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的气氛绝缘不同。同时,在僧人们克勤克俭的情况下,寺院却将大量的财富用于佛教弘法事业、佛教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慈善事业以及世界和平事业。如此高尚行为,不能不使信徒们心生敬佩和仰慕之情。

  兴旺发达而又安贫乐道的台湾佛教,给我们对两岸佛教未来的美好前景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据我在台湾的观察了解,和平统一是台湾佛教徒的主流愿望,两岸佛教信徒和思想文化方面同根同源、血肉相连,必然影响到台湾佛教徒对祖国统一的基本态度。虽然经历五十多年的岁月洗礼,两岸之间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潜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统一观念,早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台湾佛教中的和平力量,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仅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因素。

宝岛游记 

  台湾朋友告诉我们, 这几年岛内纷争不断,殃及经济。许多人到大陆投资,却取得了成功。他们说,邓小平的改革让大陆富强起来了,也带活了台湾。在蒋家父子时代的台湾,还兴修了40 多座水库,自从李登辉上台后,至今还没有建成一座水库。现在台湾的当权者,议定任何事总是争争吵吵,甚至打打闹闹,一拖十多年也定不下来,他们却大肆标榜所谓 “民主 ”,台湾百姓真害怕这种“民主”。还是你们的民主集中制好,通过民主集中的形式,一旦把事情定下来,很快就能办好。他说:我在大陆常常看见一些老建筑写上“拆 ”,过几天再去看,这里就盖起了大片新楼房或建成一片新厂房,真是不可思议。台胞的微言之中有大义,祖国强盛, 天下归心。     

  来到日月潭边,我们在游船码头上了一艘小游艇,有着一副黑黑的颇为健康肤色的船长还兼当导游,他一路上向我们介绍日月潭的形成,日月潭的面积,还有日月潭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限额以及沿途岸边的风景,不断的向我们指点着这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度假别墅,那是蒋经国为纪念他的生母而修的慈恩塔,这是日月潭原著民的村落……一路上我的头随着他的指点象个轱辘似的不停的转着,手不断的按着快门,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风景,看着游艇劈出的波浪在船后形成一个大大的尾巴,迎风站在甲板上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游船行了大约三十多分钟,前方出现了一个小岛,船长告诉我们,那是LALU(拉鲁)岛,“LALU”是当地原著民的语言译音,它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地方、神奇的地方”。

  台湾的酒店不是分星级的,而按ABC等分。相比之下,台湾高档次的宾馆价格比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的宾馆房费便宜得多。也许是地方不大竞争激烈的缘故吧。紧接着南下我们便到了台湾的最南部——垦丁。这一站也是最令我难忘的又是拍照又是录影的好不痛快。接着我们便去码头登船,那是艘半潜艇。也就是船舱里靠底部的两边都是透明玻璃,我们可以在坐在船里看到船底的海洋世界。出发啦,在甲板上风越来越大,不抓着围杆肯定会被吹到海里,海水的颜色也越来越深,蓝得发黑了。看到了鹅峦鼻灯塔、猫鼻头,我们到了台湾的最最南端。接着游艇驶到浅海。我们进船舱观赏海底的珊瑚,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鱼类,最兴奋的是我看到了一只好大好大的大海龟,一下就游走了,这时天气似乎要转不好了,开始断断续续下雨,我们便离开了这个让我欣喜难忘海边小镇,开始北上。

     4月24日,也是我等到台的第七日,我们离开垦丁,至东海岸右转沿海岸线北上,下午四点许到达太鲁阁国家公园。太鲁阁国家公园也是全台四大国家公园之一,以高山和峡谷为主要地形特色,其中中横公路太鲁阁到天祥的立雾溪河谷,两岸皆有大理石岩层构成,所以有大理石峡谷之称。就这一点来说,也算天下一绝了。特别是九曲洞和清水断崖一带,经亿万年溪水冲刷而成的峡谷如刀削而成,其山势之险峻无出其右者。发生于1999年的台湾著名的“921”大地震对旅游景点所造成的破坏至今依然随处可见。其对中横公路系统的破坏至今也还未完全恢复。与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大峡谷杰作相比,更让我赞叹的是人的力量。中横公路之险为我前所未见,我们的旅游中巴行驶其间,往往前后左右都不得有半丝差错,令我们心惊胆跳之处不下十余处。据介绍这条公路是几十年前由“国军”所建,很多部位都是靠人工一镐一镐地在大理石山崖上挖出来的。当年工程之艰辛难以想象。在九曲洞旁就有一座桥是由一位献身在此的工程师的名字命名而成,其为河北人士,在建造此桥时因山洪暴发为护卫工程而殉职。抛开政治制度和政治信仰的不同,同为中华儿女的这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是旷世难觅的。我为之赞叹,也为之骄傲!入住台东知本温泉大酒店。这里在日据时期便是有名的温泉胜地,我们住的酒店为典型的日式风格,室外温泉设施也不输与日本的温泉酒店。耳边春风嬉戏,池边绿树婆娑,夜空星光闪烁,四周欢声笑语。 

  从台东开车到花莲,其实并不是地方远,不过是因为一直走山路,弯弯绕绕的,加之我们对于滨海公路美丽景色的留恋,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那条公路是名副其实依山傍海的,一边是陡峭的山崖,另一边是碧蓝的大海,让我们不时发出声声惊叹,真的太美了。沿途览尽太平洋沿岸的秀美风情。清水断崖、北回归线,真的没想到台湾的东海岸会如此之美,蔚蓝色的海水缓缓地铺开来,直至天际,与同样蔚蓝色的天空连为一体,使我对古人描述的“海天一色”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许是海边没有沙滩而均为岩石之故吧,海水冲向岸边形成一条雪白的浪花链条,逶迤伸向远方,再辅以沿岸多变的山形和长势茂密的绿色植物,形成一幅十分壮观的海岸风光画卷。 

  台湾之行短短十天,我对台湾县市的宗教、交通、经济、教育、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如果要我凝炼成最刻骨铭心的感受,还是那让千万人梦牵魂绕的“情”字:民族情、同胞情、同乡情浸透在每一天、每一个细节上。 4月18 日我们走出桃园机场,邀请单位派出的王先生已经等候在出口处。热情礼貌的王先生忙着帮我们搬行李,几分钟后就办妥了一切。一路上王先生不停地介绍风光民情,他语气亲切,热情细致,使我们感到如在内地城市相聚一样轻松。离开台湾的当天,王先生在机场数次与我们道别,不舍的情怀、真挚的表露。那场景,的确催人泪下。我喜爱宝岛美丽的山山水水,更热爱宝岛勤劳善良的同胞兄妹!

访台随笔 

  总的来说,第一次去台湾完全是感觉很新鲜,一个对国人闭锁的海岛,到底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有怎样的风景及民俗风情、整个社会现在又是发展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带着种种疑问让我在台湾生活了10天。回到寺院每个人都问我的体会,呵呵,其实这不到十天的时间,并不能完全的去了解这座宝岛。很多印象是完全直观的体会,不过,参访团圆满完成了交流任务,而且是天津佛教界乃至宗教界的破冰之旅。和平统一是台湾佛教徒的主流愿望,两岸佛教信徒和思想文化方面同根同源、血肉相连,必然影响到台湾佛教徒对祖国统一的基本态度。虽然经历五十多年的岁月洗礼,两岸之间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潜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统一观念,早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台湾佛教中的和平力量,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仅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因素。我盼望着再一次参访台湾,那将是两岸已经直接“三通”,不再绕道第三地前往的时候吗?是祖国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大家同唱一首歌的时候吗?我默默地期待着,两岸关系越来越好,顺乎天下大势,顺乎人心民意,最终实现和平统一!

   赴台归来,我常常站在中国地图前思考:我感受到台湾岛像一艘正缓缓靠岸的巨轮,向着大陆归来。望着地图上的台湾岛,我会想起难忘的宝岛之行,想起那里亲人般的台湾朋友,想起接触到的每一位台湾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