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期是: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022-84111444
法音宣流
回忆修学在荐福庵的岁月

    荐福庵作为河东区唯一的佛教活动场所,于1996年农历三月初一举行了佛像开光盛典,恢复了宗教活动。愚尼时年二十四岁,刚从上海佛学院毕业返津,肩负起重振道场之大任,诚惶诚恐;面对百废待兴的伽蓝,遂发大愿,只用数月即将原址整修完善,呈现小巧凝聚的格局。重现平日经声佛号、暮鼓晨钟之景象。祖训“日办常住夜办道”明月清风之下,燃一烛沉香,止观入定良久,不由浮想联翩,为能够弘化于此而认知佛教缘起之法、为清末民初能工巧匠起脊造殿之精湛工艺所折服、更为周氏家族捐献庙宇之无量功德而欢喜赞叹!

 荐福庵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历时两年落成,原是周公祠的家庙。周公祠是皖籍人士周馥的祠堂。他历任津海关道兼天津兵备道、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两广总督等职,在天津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达三十年,多次参与或主持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天津发展的“新政”晚清逊帝溥仪也对周馥褒扬有加,赐溢号“悫慎公”因此当他于1921年病故后,津门震动很大。经社会名流严修、李士珍等老先生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因此为其建祠纪念,祠旁加筑荐福庵。早期由一山和尚和其弟子住持,安居清修,道行精深,曾为净土宗大德印光法师赞许,为近代天津寺庙中少有的清净道场。一山和尚圆寂后,由其徒继任主持,前后达三十余年。周馥之孙周书鼗先生为天津工商界进考人士,解放后主动将祠堂献给政府,将荐福庵交于天津佛教协会管理。五十年代中期由市佛协安排尼僧明宗移住此庵,改为比丘尼道场。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砸、经卷遭焚、僧人被逐,受到严重破坏,浩劫中工厂占用改成民宅,仅存三通石碑收藏于历史博物馆。

 在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英明政策贯彻和落实下,恢复了宗教活动的荐福庵在开光法会后,香火旺盛、道场兴隆,虽然占地面积有一亩多地,但是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六间寮房,庄严而又古朴,磨砖对缝,小巧凝聚,以及坐北朝南三楹大殿,都是民国时期建造,没有遭到破坏,一尊铜制释迦牟尼佛据说是清代铸造,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96年9月,我们从缅甸迎请白玉释迦牟尼佛一尊及天津美院王之江教授塑造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尊彩塑菩萨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其艺术水平很高,是珍贵的佛教艺术品。著名书法家孙其峰、龚望、余明善、刘炳森、华非、杜明岑,以及中国佛协会长明扬法师等都赐墨宝于庵内。三层精致宝鼎、美观的铜方香炉使得道场愈加庄严。寺管会成员李可家、李莉娟二位居士不辞劳苦,大力协助寺内工作,二位居士以庙为家,护持道场的精神,令人钦佩,庵内十余位尼僧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每年荐福庵都要举行浴佛节、观音法会、腊八法会等法事活动,都有上千人来参加随喜,场面隆重、道场庄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得民心,信教群众过着祥和的宗教生活。荐福庵为河东区增添了一处绚丽的人文景观、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风格独具的尼庵向国内外社会各界传播着和睦、安宁、友善和幸福。

 2002年,因为地势所限、不能满足日益增多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我们异地重建迁址到大直沽新的寺址。要离开生活修学近七年的荐福庵,不犹

感慨万千,愿心中那份宁静、轻安、回味常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