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期是: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022-84111444
觉海慈航
“腊八粥”古今谈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纪念日。据北传佛教经籍记载:这一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而成正觉悟。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在此日都要隆重举行祝圣法会,并在清晨用豆类、干果和大米熬成粥,先供佛及僧,再将粥分施给贫民,名之曰“腊八粥”。这便是该粥得名的由来。
    唐代禅宗九祖百丈怀海(720-814年)大倡“农禅并重”家风,僧侣们耕田种地,自食其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使“腊八粥”丰富多彩。粥中,有从千年银杏树上采摘的白果,有僧人栽种收获的糯米、花生、芝麻、绿豆、黄豆、红豆、蚕豆、芋艿、蔬菜等,并加入桂皮、茴香、生姜等温里散寒,健运脾胃的调料,令人垂涎欲滴。
    值得一提的是,熬“腊八粥”时绝对不能放葱蒜,因葱蒜属“五荤”,富于刺激性,食后口臭。口臭念诵经咒则对佛、菩萨不敬,故早为佛教所戒。
    随着佛教影响的逐步扩大,“腊八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盛行的食品。南宋大诗人陆游(1125-1210)曾赋诗:“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可见腊八粥在宋代已作为馈赠品了。明初陈耀文在《天中记》里亦云:“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七宝是指核桃仁、松子仁、板栗、黄豆、柿子、小米、蘑菇),谓之腊八粥。”
    正宗的腊八粥,色红味甜,其做法是将糯米、红豆、大枣、苡仁、莲米、桂圆、核桃、花生、板栗等加水熬成,最后以糖调味。旧时有钱人家还要在粥面上用糖面上用糖汁浇成“福”字,再馈送亲友。但南方也有以大米加入食盐及各种时令蔬菜、黄花、木耳、菱角、荸荠、白果、板栗等合煮一锅者,名之曰“咸腊八粥”。
    腊八粥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实为冬令滋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