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期是: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022-84111444
法海拾珍
话说顺治帝出家

话说顺治帝出家

(顾乐生)



    顺治皇帝是满族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当了十八年的皇帝,最后是病死,还是出家,一直是个谜。多少年来,经小说家们和影视剧编导们的演绎,亦真亦幻。历史如烟,不可能像眼前的天地这样澄明,故才有正史、野史之分。不过,顺治帝到五台山出家的传说是我到五台山听得最多的故事。
    据《中国通史》记载:1643年8月9日,皇太极病死,福临在盛京即帝位,年号顺治,9月清军从李自成农民军手中夺取了北京,10月迁都北京。顺治帝幼年登基,朝政由摄政王多尔衮所掌握。1650年多尔衮病死,顺治帝亲政,才十四岁,还是个孩子。就是按史说,到1661年正月初七日病痘而死,也不过24岁。顺治帝在位期间,清军从辽东打到广东,基本占领了明朝的全境,奠定了满清在中国的统治。但是在宫廷斗争中上台的少年天子,从小面对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面对的是不断地征战、掳掠、杀戮,面对的是满洲贵族间、满汉官员间的不断争斗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他亲政后,也想有所作为。他曾问议政大臣范文程:“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为优?言谈中,他极力推崇明洪武皇帝,主张仿明制建立起封建统治,这就必然引起主张实行奴隶制的满族奴贵们,其中包括他的生母皇太后(孝庄后)的不满,而陷入朝政的重重矛盾之中。因顺治帝与皇太后不和,在后宫也不得安宁和自主。顺治帝十五岁完婚,母后为他册立的皇后是皇太后的侄女,三年后被废为静妃,母后又册立静妃的侄女为后,帝后不睦;皇太后宠爱玄烨(康熙帝)的生母佟妃,而顺治帝独宠幸封为皇贵妃的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太后与帝后妃之间龃龉不断,顺治帝又陷入后宫无休止的纠葛之中。
    作为一个青少年,虽然他贵为皇帝,在成长中也需要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他则成了清王朝的一尊偶像,一个面具,有的是压抑、烦恼、孤独,面对无休止的权利之争和说不清的皇室纠葛,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情感可言,一种无助的感觉长期萦绕在他的心中。生命本源的率性与无法承受的压力冲撞后宣汇是色厉内荏,他常痛苦地自问,“因何流落帝王家”?他宫中唯一的红颜知己,董鄂妃又命运多舛,生子早殁,四年后(1660年8月)又病死,顺治帝悲痛欲绝,虽得太后允准,追封董鄂妃为端敬皇后,但是他尘缘已尽,决意出家为僧。史书中说他曾剃度净发,后受劝阻,10月又再蓄发。其实,早在1657年,顺治帝就开始信奉佛教,先后多次邀请江南禅师们来京谈论禅机,自称“痴道人”。也就在董鄂妃病死的这一年,据藏文《清凉山志》记载:顺治皇帝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礼五台山菩萨顶,将菩萨顶这座青庙改为喇嘛庙(俗称黄庙),还曾委派北京西山阿旺罗桑的满洲喇嘛(赐名“清凉老人”)当主持。可见,顺治帝出家是不争的事实,清廷大丧天下,其实是一种假象而已。清初诗人、国子监祭酒吴梅村则以诗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云:“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跨迎銮。”
    善财洞位于五台山黛螺顶半山腰,坐东朝西,传说是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修行的地方。原是一座岩洞,康熙年间沿山崖石洞修庙时,曾挖出善财童子佛像,寺建成后此庙也就称为善财洞了。在新装修的正殿山墙上有一首《顺治皇帝归山词》,据说解放前就有,“文革”虽然被毁,现又被人重抄在原处,原词落款日期是癸亥年二月,正是史说“病痘而死”后的一个月。

顺治皇帝归山词

天下丛林饭似山 衣钵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帝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初一念差 黄袍换去紫袈裟
吾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鸟飞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汤伐夏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将 南北山上卧土泥
来时欢喜去时悲 空在人间走一回
不如不来也不去 也无欢喜也无悲
每日清闲自己知 红尘之事若相离
口中吃的清和味 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逍遥佛殿任君栖
莫当出家容易得 只缘累代种根基
十八年来不自由 征南战北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 管甚千秋与万秋

    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顺治帝是看透了一切的,已达到“无我”的境界,正如佛祖释迦牟尼佛一样,虽身为王子,从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对教派间的争斗和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29岁那年毅然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成道,从而创立了佛教。
    善财洞正对台怀镇,居高临下,青山怀抱的台怀镇和寺庙群尽收眼底。成片的庙宇,青、黄庙杂陈,高耸的大白塔和金碧辉煌的菩萨顶格外醒目。顺治帝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立志象善财童子那样去接受文殊菩萨的教化。他趟过荆棘(1991年才从善财洞到黛螺顶修了一条石阶路,赵朴初题名为“大智路”),来到善财洞,每天面对青灯古佛,潜心修行。当他远眺跟释迦佛修行的灵鹫山相似的山峦,鸟瞰大白塔时,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面对皇权这把善恶双刃剑而选择了前者,皈依了佛教的史迹就会浮现在眼前,更坚定他奉佛的决心。我国历史上也曾有皇帝出家,但他们都是在登基前。明洪武皇帝出家是为了生存,唐宣宗出家是为了避祸,顺治皇帝出家则是大彻大悟后的真修行。
    在当时,皇帝出家当了和尚是为清廷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朝廷只能以“死”掩人耳目,顺治帝修行也只能带有隐居的形式,以致康熙皇帝亲政后五次朝礼五台山,至今康熙皇帝寻父的故事还保存在五台山的口述历史中。专好效法圣祖的乾隆皇帝也步其后尘,多次登礼五台山,他“临幸五台,观风问俗”,不过是巡游览胜罢了。出家也好,寻父也好,巡游也好,虽然都成了过眼烟云,但是一代代皇帝巡幸五台山名胜,既增加了五台山的神秘感,又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繁荣。
    五台山是一座神奇美丽的佛国,这里每一座山、每一座庙、每一尊佛、每一件文物,几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

摘自《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