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期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022-84111444
法海拾珍
经 书 是 心 药

经 书 是 心 药

邓来送) 

书如圣药


   道生法师说:“经说佛慧,则慧在经,经苟有慧,则是佛的法身”。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曰:“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这既是比喻,也是实指。医愚,就是启迪心智,知识多了,境界高了,凡事看得开,心胸宽阔,不患得患失,就自能化解各种忧思愁绪,保持健康乐观的心境,从而起到有疾治疾,无疾防病的作用。古藉记载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他名利心重,忧郁成疾,以致面黄肌瘦,后来通过读孔子的书才开了心窍,能正确对待名利,于是病也好了,肤色红润,满面春风。日本长寿专家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最长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艺术家、科学家等。而美国有关保健学家在研究人的寿命时,发现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要比中等学历者寿命高3岁,20世纪以来的400名欧美名人,读书人的寿命居首,平均寿命为79岁,我国有一位学者,年近百岁,但仍每天读书,写作不缀。他认为,“对于养生,读书似乎比滋补营养更胜一筹。”读书何以能够养生延寿?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有视觉和其它感觉参加,而且还涉及到大脑反射和意识活动。现代科学表明,脑的重量与聪明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寿命有直接关系,人衰老的本质是细胞的衰老,尤其是脑细胞的衰老。“脑强必多寿”。所以通过阅读书籍不但能开阔思维视野、除却抑郁情绪等心理疾病;而且合理读书、用脑亦可延年益寿。
   新近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健康首要是心理健康,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我们知道,经常用的器官就灵敏,就发达,反之,易退化;经常读书用脑,能消解烦恼,妄想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养护“精、气、神”,的确有利于健康。比如,老年人离退休后,易感孤独。改变这种心理状态,适当读书学习是有效方法之一。陕西省城固县的李本善老人,今已百余岁,其长寿秘诀之一就是读书。李本善身体原本不好,但自他爱好读书以来,身体却渐渐好转。他有选择地读完了《四书》、《五经》、《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等书籍,以及一些史料杂记和古典小说,并摘录了不少范文和名言警句。上海苏局仙老人1989年时108岁,仍能出口成诗,写字,看书报,每天绕桌千步走,返老还童,鬓发变黑。“好书如圣药,坏书是毒药”,读书养生要选择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品味高雅的书来读,注意体会它带给你的良好心境,而且要反复读,不断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同时,坚决拒绝那些诲邪、诲淫、诲盗的书,因为它们非但不利于养生,反而会使人误入歪门,心绪难平,导致短寿。因此,读书养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好的书籍,至关重要。

以书疗疾


   书可疗疾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杜甫以诗祛病,成为诗坛美誉。清代《老异续编》还载有一则杜诗祛病的验案:白岩公患气痛,每当疾发时,便诵读杜诗数百首,习以为常。宋代寿星陆游有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南宋胡仔在《苕诗渔隐》中说:“世传杜诗能除病,此未必然。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去体也。”可谓经验之谈。这位医家还说,读书不仅有视觉和其他感觉器官参与,而且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读书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思路开阔,朝气蓬勃;读书可以驱除心灵中的阴霾,使全身心充满活力;读书能够调情逸志,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读书能够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使生理、心理、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爱书读书,为的是让生命多一份生气,多一份活力,多一份创造。
   欧美国家现在流行一种医治疾病的方法,叫“读书疗法”。当你情场失意陷入苦闷时,当你在生意场上角逐失利而心烦难熬时,当你因家庭纠纷而发怒时……不妨打开一本你喜欢读的书,认真地读,这时,你的心情就会渐渐地“阴转多云”、云雾顿清,豁然开朗,一片晴天。这就是“读书疗法”,它有药物难以替代的作用。人体毛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性或气质性疾病,主要是人体的各种“零部件”发生“故障”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必须经过医生诊断,根据医嘱,或吃药打针,或手术治疗。另一类是心理性疾病,患者由于神经受到强刺激所致,这种毛病,有的就可能通过读书来治疗。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理紧张,精神受到压抑,内心产生苦闷、不安等症状。俗话说:“心病尚需心药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读书,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读书就能起到“心药”作用。一般地说,病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要先于身体病情而出现,如胃溃汤,甲状腺机能亢进、气喘、过敏、肠炎和高血压急性传染病等皆如此,这些疾病患者用药物治疗时,如能配以心理——读书疗法,则疗效更佳。
   为了更好的读书,要注重四要:
   1. 读书要静。静静品咂,细细领悟,如三月好雨发生,点滴入地,润物细无声。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在静读中,检测人生是非,品味人间甘苦,确立奋斗目标,寻找活水源头。
   2. 读书要博。“富贵必从勤苦得,男人需读五车书”(杜甫)。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博览群书,方方涉猎。广种博收,极适合于忙中偷闲读书。毛泽东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无论在马背上,在窑洞里,在战场上,都嗜读如命,长期勤读细耕,学以致用,造就了博大深遂的伟人气度,“胸中自有百万兵”,“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3. 读书要吃苦。巴甫洛夫说:“学习要求人们最大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寒窗冷砚,风斜月影,头悬梁、锥刺骨,凿洞偷光,都为后人留下千古佳话。好书是一种与现实遥遥相对的灯光,在远处向我们发出崇高、进步的呼唤,召唤我们跳出现实中的烦恼而面向理想高翔。尤其中青年人更应有强烈的求知欲,切忌“一瓶个满,半瓶晃荡”。
   4. 读书要择。读书要有选择,并非开卷都有益,明代藕益法师曰:“读书是为圣贤正路”,在善良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正与邪的较量中,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创造人生价值,享受人生的甘美。

摘自《广东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