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期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022-84111444
法海拾珍
向知识分子谈佛教

 佛教,简单地说,就是以释迦牟尼教法为主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由以释迦牟尼佛——教主;大小乘一切经典——教义;出家修道、住持寺院的男女僧侣和在家学佛的男女教徒——教徒,三大部分而组成的。 
     公元前六世经左右,佛教在印度由一位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后来的佛教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的王子创建。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到了印度的阿育王时代,开始向外传播,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公元一世纪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通过魏晋六朝的译经、弘传和辩论,佛教迅速地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鼎足而立,互相交融。隋唐时期更是蓬勃一时,蔚为大观,形成了具有八大宗派的中国佛教思想体系,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思想主要是以通过净化人的身心达到“佛”的境界为最终目的。佛,是印度语“佛陀耶”的简称,用现在话说就是:“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及本体彻底洞察明了和完全断除痛苦烦恼的大圣人。”“佛”有人也把他翻译为“觉”,并且分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三钟。自觉:即首先自己能够从纷扰的环境里冲破出来,不被周围的事事物物、成败得失所左右,这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自我解脱;觉他:“人乐己乐,人忧己忧”,发扬我与大地一切生灵同一体的无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去关心爱护别人,把解脱痛苦、消除烦恼的的方法传授周围的人,让别人也能幸福美好地生活,这也就是常说的“普渡众生”;觉行圆满: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想安宁快乐,但是,如果把握不住生活的方向盘,就会走错方向,迷失正路,甚至酿成悲剧。佛教思想就是让人看清道路,认准目标,积极地面对现实,正确地处理复杂的社人增关系,圆满地做一个健全、高尚、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有人片面地把佛教认为是逃避现实的消极主义,以为佛教只是讲来生忽视今生;也有人只是看到佛教的一些表面现象,就武断地把佛教指斥为迷信。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是严重歪曲了佛教思想。真正的佛教是重入世而不是偏于出世;是面对现实而不是脱离现实。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曾说:“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更进一步说:“觉他”也即是“普渡众生”。在芸芸众生之中,最高级最有灵性的就是人,“普渡众生”当然是以人为第一对象。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对佛教入世思想的最好写照。佛教因为是外来的宗教,它为了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就不能不权巧地吸取了一些现代人认为是迷信、但在当时被奉为真理的思想和习俗,如佛就是神仙、坐禅就是炼丹,以及烧化纸钱、算命、抽签、施法驱鬼等等民间传统习惯。
     另外,还有的人因为看到目前佛教徒当中老年人居多,就盲目地认为,佛教不适应年轻人而只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殊不知佛教不单有老年人适宜的因果理念、专意念佛的净土思想;也有适合年轻人的因明逻辑思想、中观辩证思想、唯识心理思想、禅宗超越思想。不但如此,佛教思想还包含哲学、科学、语言学、医学、心理学、文学、音乐、建筑学、艺述学等等。这些难道只限于老年人吗?老年人信教的比较多,这主要有它的历史性原因;加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佛教中断了几十年;再者由于佛门当中,缺乏传教的中年人才,所以佛教信徒才会有今天这种老年人居多的现象。
     补充一点,老年人特别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佛教徒,他们所信仰的“佛教”大都跟真正的佛教有一定的距离。如前所说,很多传统的东西并非都是佛教的真正内容,而老年人,又大多以传统习惯为信仰的准绳。

朋友!

您想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您想让精神生活充实丰裕吗?

您想准确抉择人生之目标吗?

您想品味一下“棒喝”之余的滋味吗?

您想体会一下“清灯古佛”中的禅机吗?

……

     如果您的答案是——想,那么我真你诚地奉劝您一句:放下成见,放下偏执,仔细研究一下佛学吧!

 

摘自《彩云法雨》